简介
大麝鼩(毛尾白齿)C. Lasiura dobson; Ussuri large White- toothed shrew体长71-107mm。吻尖,外耳壳发达,突出于毛被之外。尾粗短,不及或略超过体长之半。四肢粗壮,5趾具锐爪。被毛细软,通体黑褐色或棕褐色。尾毛稀疏,并杂以少许长毛。栖息于森林草甸、灌木丛、荒草地中。有明显的换毛现象,9月份后换冬毛。以昆虫、蚯蚓、蚂蚁等为主要食物。春夏繁殖,每胎8-11仔。中国分布于东北、江苏及上海;国外见于俄罗斯乌苏里地区、朝鲜及伊朗等地。(1)指名亚种C.L. Lasiura dobson.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2)上海亚种C.L. campuslin- chinensis sowerby.尾较长,常超过体长之半,分布于江苏、上海2。
大麝鼩华东亚种(学名:Crocidura lasiura campuslincolnensis),Sowerby于194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江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上海西区。大麝鼩指名亚种(学名:Crocidura lasiura lasiura),Dobson于1890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北乌苏里江。
生态学特征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是一种分布较广的食虫目动物,以往的工作仅限于对其形态及分布的描述。目前大麝鼩不仅成为上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鼠形小兽群落内的优势种,而且也是当地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传染源之一3。
大麝鼩是上海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主要传染源之一。近年来,作者对上海郊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大麝鼩生态学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研究,观察到秋冬季大麝鼩种群的相对密度较高,10~12月份的夹夜捕获率分别为4.48、4.50、4.31,2月份以后的捕获率显著下降。大麝鼩一年有两个繁殖峰(3~5月及8~9月),冬季则有3~4个月的繁殖休止期。据136只大麝鼩胃的解剖分析,观察到其主要食昆虫、环节动物,不少胃内有鼠毛,也食少量植物和种子等。冬季大麝鼩和黑线姬鼠有集群及混居特性。冬季(12月)两兽的混居率高于秋季(10月),差异非常显著(t=3.62,P